PC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PC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王亚伟困局

发布时间:2021-01-07 09:31:55 阅读: 来源:PC厂家

王亚伟被争议了三年,面对这些争议,他一直沉默以对了三年。

2009年7月9日的下午,王亚伟终于决定出来面对媒体,回应争议,给公众一个交代。

他说,基金业在三年前逐步具备了娱乐业的要素,作为为数不多的、继续坚守的、业绩优良的基金经理,自己除了做投资之外,还不得不承担一些额外的社会功能以及娱乐化功能。

王亚伟还解释了为什么自己买重组股,“我买重组股坚持三个要素”。至于成功率,应该在六成左右。

至于自己管理的华夏大盘(000011基金净值,基金吧)精选和华夏策略(002031基金净值,基金吧)两只基金为何一直暂停申购,他说自己也许会有管理大型基金的能力,但是在轻规模、重收益的公司策略面前,自己“没有必要也没有兴趣去证明自己有管理好大基金的能力”。

王亚伟的这次公开回应,很大程度上缘于近期的负面传闻,传闻称“王亚伟管理的两只基金正在被监管层调查”,然而除了华夏基金的相关澄清公告外,监管层并未对此消息进行任何确认或者否认。

作为最具争议的基金经理,同时也是近年来“最赚钱的基金经理”,王亚伟可能已经发现自己正在陷入一个困局:业绩做不好,自然是骂声一片;业绩做得好,却又有可能被人质疑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

与其说这是王亚伟自己需要面对的困局,还不如说这是所有基金经理都会遇到的一个困局,令王亚伟感到疑惑的是:到底是该鼓励基金全行业的风格趋同和业绩平庸化呢?还是允许不同的投资风格存在?

基金业离娱乐业有多远?

基金业离娱乐业其实并不遥远。至少对王亚伟来说,每次投资的情况曝光后,都会获得跟影视圈一线明星那样相似的待遇,绯闻和传言也会再度泛起。

就在*ST昌河(600372)于6月2日公布重组方案后,公众再次并不惊奇地发现,*ST昌河2009年一季报中,王亚伟所掌控的华夏大盘建仓*ST昌河340.96万股,华夏策略建仓277.69万股,两只基金分别成为*ST昌河的第二大和第四大流通股东,合计持股约618.66万股。重组成功,意味着王亚伟旗下的基金将会获利不菲。延续成功“神话”的王亚伟再度站上风口浪尖。

为什么要另辟蹊径投资重组股?王亚伟解释说:在我们这个新兴市场中,重组往往是获得超额收益的重要机会,对于重组股的机会视而不见,在投资上来说是不对的。

王亚伟说,自己选择投资的依据是三个方面:第一是公开信息。比如*ST昌河这类公司,在停牌之前其重组的可能性就已经被广为传播;第二则是合理推测,他称自己会采取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上市公司、大股东等产业资本的角度来考虑,从而验证合理推测的可能性;第三则是组合投资,比如在他的资产配置中,可能会投资一批重组股,其中成功率会达到60%或者更高一些。

“可能我今年投资了20只重组股,其中60%成功,也就是12只,那么平均下来也许每个月就会有一只重组股被我抓住,但是市场往往只看到我抓住的那12只,没有看到我没抓住的另外8只。”对于剩下的8只,他则会继续考虑是否存在重组的可能性,如果有,继续持有,如果没有,则进行更新。

留守公募的理由

如果一位投资管理人能够连续跑赢市场平均水平,他身上一定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所以,在王亚伟这个争议人物的身上,确实有着特立独行的个性,这为其投资风格的另辟蹊径,以及选择留守公募提供了一个答案。

“市场不会以价值投资与非价值投资来区分你,而只会以投资的成功还是失败来衡量你”。而且,他甚至指出:“有人自称是价值投资者,但他们可能在250元以上买中国船舶(600150)或者140元以上买中国平安(601318)。”

至于基金之间的利益输送,他则认为,没有其他基金经理会愿意以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代价,牺牲自己管理的基金业绩,来为他服务。而华夏基金也不至于干这种事。

“我的投资风格与趋同化的基金行业投资风格不同,因此我在一些时期跑赢行业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我的风格与行业相同,要跑赢行业则是小概率事件。”他这样解释自己的业绩。

在争议之下,有些公募基金管理人会倾向转投私募,王亚伟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转投私募,是为富人服务,对他们来说,顶多是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提升几个名次,而留守公募,则是为普通的公众服务,跟富人相比,公众更需要基金行业提供专业化的投资服务,对个人来说,也更能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对他而言,离开(华夏基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面对所有这些争议的回应中,王亚伟的回答,或许只是他自己的说法,但是还好,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不过,在痛感基金行业投资同质化的今天,这样一种另类投资风格的存在,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他的确是在法律与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坚持独立的风格,我们至少应该感谢他,为市场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

对话王亚伟:

王亚伟:我依然选择留守公募基金

《21世纪》:华夏大盘精选(000011基金净值,基金吧)业绩优秀,但也因此常常成为媒体、公众的关注焦点,对此你怎么看?

王亚伟:基金行业,老百姓的关注度高,具备娱乐行业的某些典型要素。我三年前就感觉到,基金行业将日趋娱乐化,事实的发展也验证了我的判断。基金经理注定是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业绩好的,从业时间长的。到目前为止,公募基金行业里从业时间较长的基金经理多数已经转做私募去了,我是留下坚守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投资业绩也比较好,所以我受到广泛关注,并承担了一些额外的社会功能和娱乐化功能也是在所难免。但另一方面,娱乐化的倾向也在客观上恶化了公募基金经理的生存环境。

媒体上有针对我的投资的质疑文章,有些不是出于炒作和吸引眼球的目的,只是客观地反映市场中存在的疑问,希望能得到解答,我很理解。在某些行业,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喜欢到处发言,媒体可以报道得很热闹,但基金行业不同,在言论方面管理更严谨,尤其基金经理,职业特性要求他们少说多做,所以即使有质疑我也很少回应,以前和媒体朋友们沟通得不够,这方面首先表示歉意。

对于各种质疑,我的心态概括起来说就是坦然面对。之所以能够坦然面对,首先是因为我没有任何违规的操作,不心虚当然坦然;其次还因为,有质疑说明有人关心你,有人关心总比没人关心好,尽管其中存在很多误解,但我不想去和这些误解较劲。我希望能够多一些理解,但如果理解不了我也无法强求。毕竟中国证券市场、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时间还很短,大家由于经历不同、所处位置的不同,对投资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短期内无法达成共识很正常。也没有必要达成共识,投资上的问题,往往在达成共识后很快就会走到错误的边缘。既然如此,何不求同存异。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试图让每个人理解你、说你好根本就是徒劳的,还是顺其自然吧。在投资领域里,时间是试金石,大浪淘沙,水落石出,很多事情,需要留待时间去证明。与其把精力花在对外解释上,不如花在投资研究上,花在家人朋友上,花在兴趣爱好上,时间对我来说永远是不够用的。但为什么这次我要花时间出来解释一下呢?因为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总有很多朋友发来短信安慰我,鼓励我,我得一一回复表示感谢,我发现这占用了我不少时间,所以希望今天花一点时间,换来今后我和我的朋友们节省更多的时间。

《21世纪》:你的投资理念的核心是独立思考,不跟随大流,反映在投资中,你发掘并投资一些重组股、冷门股等,而不是热门股,可以具体解释一下你的投资理念吗?

王亚伟:做投资要形成一套能够体现自己风格的,适合自己运用的比较成熟的投资方法和理念。投资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自己对市场本身的认识和把握上,而不是跟别人走,失去主见。不管什么时候,要独立思考。作为基金的管理人,投资者把钱交给你就是要你代替他去思考,你要是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是没有做到尽职尽责。投资有不同的风格,就像媒体有不同的特色,报道也有不同风格。

目前对于价值投资存在一些误区。不知道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没有讲清楚还是有些人在理解上出了偏差,我见到听到的一些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并不是在真正地做价值投资,他们做的只是贴标签,给自己贴上价值投资者的标签,给与他们投资方法不同的人贴上投机者的标签,给某些股票贴上价值股的标签,给其它他们没有认真研究过的股票贴上投机股的标签。如果只有买他们贴过价值股标签的股票才算价值投资者的话,这个门槛对我来说太高了,高不可攀。比如说,中国船舶和中国平安都是好公司,他们可能会在250元以上买中国船舶,在140元以上买中国平安,只是因为这些股票上有他们贴上去的价值股标签。他们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错的只是这个市场。我庆幸自己不是这样的价值投资者。如果说只有价值投资才能获取持续稳定的收益的话,那么我有资格说自己更接近于一个价值投资者,尽管我从来不愿把自己这样归类。从长一点时间看,市场不会以价值投资、非价值投资来区分投资者,同样是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是成功的投资者,而他的某些中国信徒是失败的投资者,市场会这样来划分,残酷但很公平。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无须费尽口舌去表白自己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到头来业绩会说明一切。是否是价值投资,取决于如何投资,在什么价位投资,与谁在投资,投资什么无关,贴标签是没有用的。巴菲特经过研究,在8元买了比亚迪,这算是投资;如果只是听说巴菲特买了比亚迪也跟着买,即使有机会在8元以下买入,也只能算是投机,因为这种行为是跟风,没有经过仔细研究。如果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一只ST股的未来预期价值远高于当前价格,那么在低位买入的行为也是价值投资,而一旦价格高于未来预期价值了还去追,就属于投机了。我希望以自己的投资实践去丰富价值投资的内涵,对于会不会被贴上价值投资者的标签,我毫无兴趣。

《21世纪》:你管理的基金发掘、投资重组股成功率很高,如何做到这一点?

王亚伟:投资重组股和价值投资并不冲突。我关注重组股,是因为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对此视而不见是不负责的。但我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我只依靠三点: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

很多股票是否会重组、谁来重组、如何重组,其实已经有足够多的公开信息了,我相信如果提出质疑的人花功夫去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公开信息,也差不多能做出同样的投资判断,只可惜他们很少这样做。在我们这个行业,出去调研也好,参加讨论也好,如果不事先做足功课是没有资格提问和发言的,所以对于这类质疑我往往不知如何回应,因为我没有时间从ABC讲起。

如果公开信息不够充分怎么办?我就加上合理的推测。那么怎样推测才合理呢?通过换位思考。经济学里有理性人的假设,重组方和被重组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他们怎么想?会怎么做?这些问题看似涉及内幕信息,但实际上你根本无需打探什么内幕信息,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很多疑问都将迎刃而解。大家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你站在他们角度做出的选择也基本上会成为他们实际上的选择。基金经理必须有意识地站在产业投资者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果仅仅站在财务投资者的角度看问题,对价值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真正的价值投资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即使仔细研究公开信息了,也做了合理推测了,投资重组股的成功概率可能也只有60%,那又该怎么办?我还有第三点:组合投资。举例来说,在我的投资组合里,精心挑选了20只潜在的重组股,如果未来一年有60%成功实施重组的话,平均每个月就会有一只,从概率分布上就是如此。质疑我总是精准押中重组股的人只看见了树木。孤立的看某只股票是成功了,但就整个重组股组合而言单月的成功概率仅为二十分之一。如果我有本事做到所谓的精准踩点,百发百中,那岂不是这个月押中20只,下个月又押中另外20只?这是不可能的。

《21世纪》:目前很多公募基金经理纷纷转投私募,公募基金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对于公募基金经理生存环境问题,你怎么看?你会去做私募吗?

王亚伟: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值得各方面反思。基金行业人是决定性的因素,虽说想做基金经理的大有人在,谁走了都能找个新的填上,但管理能力是有差别的。好的基金经理都是各公司花了大代价培养起来的,优秀的人才流失,很让人痛心,对行业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也会动摇投资者对基金行业的信心。去做私募,有可能获得高得多的报酬,但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基金经理不只是冲着钱去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投资理想。能否创造一种更好的环境,吸引优秀的基金经理留在公募基金行业去实现投资理想呢?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公募基金不是一个完美的行业,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缺陷,由此给了私募基金发展的空间。行业在经历前期高速发展后,到了目前阶段,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制度创新也许远比产品创新更重要。相对于私募客户而言,广大普通投资者是最需要专业理财的,我觉得为他们服务更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我作为基金经理在华夏基金工作了11年,对公募基金行业、对公司有很深的感情,离开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虽然付出很多,但得到的更多,我一直心怀感恩,感谢这个行业给予我很多机会,我也愿意继续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选择作为一名公募基金经理,作为华夏基金投研团队的一份子,为广大中小投资者服务,并见证华夏基金发展为国际一流的资产管理公司,见证我国的基金业不断成长和壮大,这是我的投资理想所在。当然,如果我的投资风格确实无法再适应公募基金发展的要求,我也只能考虑其它的发展路径。只是目前,没有这方面的任何打算。

南京皮肤病研究所在哪个位置_白癜风治疗的原则有哪些呢

南京皮肤病研究所需要预约吗_体内缺乏铜会得白癜风吗?

上海妇科医院_宫颈糜烂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上海做人流医院那里好

南京皮肤科医院排名表:怎么正确治疗牛皮癣呢?

南京皮肤病研究所|预约:南京治疗牛皮癣怎么选择医院